一、前言:
火针疗法是将体针烧红,刺入人体的部位或穴位,去除疾病的一种刺方法。
二、简史:
朝代 著作 名称 适应症
秦汉 《内经》 燔针 痹症、寒症、经筋及骨病
汉 《伤寒论》 烧针 伤寒表症
隋 《针灸甲乙经》 淬针 痹症、寒邪
唐 《千金要方》 白针 +外科疮疡
宋 《针灸资生经》 火针 +内脏病如心脏病、哮喘
明 《针灸聚英》 火针 +外科破脓、治瘤
清 《外科正宗》 火针 +瘰疬
清 《本草从新》 火针 +瘫痪不仁、积聚
三、功效:
1、祛寒除湿、温经止痛 火针可温通经脉,鼓动人体阳气,行气活血,使脉络调和,气机疏利、津液运行、疼痛自止,治疗因寒因湿因引起的疼痛。
2、疏通经气、宣肺定喘 寒邪饮冷则伤肺,火针可温化肺之寒邪,疏通肺之经气,则肺气得以宣发肃降,喘息自止。取穴:大杼、风门、肺俞。
3、助阳化气、消徵散结 徵结即肿物或包块在体内或体表的积留,火针能行气活血、助阳化气、气机疏利、津液运行则消除徵结。血管瘤、脂肪瘤、纤维瘤:局部取穴。
4、壮阳补虚、升阳兴陷 脾胃阳虚→胃下垂。治疗:足三里、内关、脾俞、中脘。中气不足→阴挺。
治疗:气海、关元。
5、生肌敛疮,去腐排脓 火针促进气血进行,鼓舞正气,正气充盛,则能排除脓毒。可治破渍或未破溃已成脓肿。
6、攻散痰结,消除瘰疬 火针可温通阳气,攻散痰结,疏通气血,消积化瘀,故可治除瘰疬。
7、助阳化气、解除麻木 火针能温通助阳,引阳达络,使气至血通,麻木自除。
常见类型:气虚者、遍身麻木;中风者,半身麻木;肝郁脾虚针,手足麻木:外伤经脉者,局部麻木,操作:细火针散刺法。
8、温通经络、祛风止痒 局部增生性皮肤病:粗火针点刺局部。 全身搔痒症:细火针点刺曲池、血海、风市等。
9、运行气血、解痉止挛 适应于面肌痉挛,多因肝血不足,风痰阻络致筋脉失养,风扰经络引起。
10、引热外达、清热解毒 根据“以热阴热”,“火郁发之”的理论,火针可治疗因热毒内蕴,拒寒凉药而不受之热证如乳腺炎、带状疱疹和腮腺炎。
11、健脾利湿、温中止泻 火针具有增强阳气,调节脏腑、收摄止泄的功能,可以治疗慢性肠炎。 取穴:中脘、天枢、长强。
12、补益脾气、通抻筋脉 火针能助阳化气,使脾胃气盛,则气血化生充足,筋脉得以润养,肌力增强,肌肉丰满。 治疗痿证。
四、针具:
1、材料要求:耐受高温、坚硬挺拔
材料:钨锰合金
2、结构:针尖---尖而路锐针体---坚硬挺直针柄---隔热不烫手
3、型号:
型号 直径 适应范围
细火针 0.5mm 面部、老人、儿童
中粗火针 0.8mm 四肢躯干、压痛点、病灶周围
粗火针 1.1mm 病灶部位如窦道、臁疮等
五、操作:
1、定穴位:选择经穴、压痛点、病灶局部 方法:拇指掐“+”字
2、消毒:75%酒精
3、体针加热: 酒精灯点烯,右手以握笔式持针,针尖和部分针体插入火焰中,根据针刺需要深度,决定体针烧红的长度,烧针以通红为度,针红则效力强。
4、进针: 趁着针红,迅速地将针准确地刺入穴位,并敏捷的将针拔出,全过程二分之一秒。
5、出针后处理: 棉球按压针孔,即可减轻疼痛,又可保护针孔。
6、医嘱: 火针当天的正常反应为针孔发红、发痒,注意不能搔抓,当天不能洗澡。
7、注意事项:
1)操作要点:红、准、快。
2)操作注意安全,防止烧伤火灾的发生。
3)体质虚弱者采取卧位。
4)糖尿病者慎用火针。
六、适应证:
内科:关节炎、胃脘痛、过敏性哮喘、肺气肿、面肌痉挛、未梢神经炎、阳痿、遗精。 外科:乳腺炎、腱鞘囊肿、瘰疬、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静脉炎、脉管炎。
妇科: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外阴子斑 皮科: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牛皮癣
七、典型病例:
八、小结:
火针疗法具有祛寒除湿、温经止痛;疏通经气、宣肺定喘;助阳化取、消徵散结;状阳补虚、升阳举陷;攻散痰结、消除疬;生肌敛疮、驱腐排脓;助阳益气、解除麻木;文通经络、祛风止痒;运行气血、解痉止挛;引热外达、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温中止泻;补脾益气、通利筋脉的功能。火针源于古代,发展于当代,火针操作要领:红、准、快。火针疗法可以治疗内科、外科、妇科骨科五官科等许多疾病,其疗效迅速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