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压缩装备真的有用吗
在马拉松这样长时间耐力运动中,压缩装备已经从当初少人问津的高级配件,转变成为现如今人手一件的型格单品。在赛道上满眼望去,一双双穿着彩色压缩腿套的双腿犹如阳光洒在湖面上跳跃的波光,让人眼花缭乱,为之痴迷。痴迷的不仅仅有颜色的绚丽,还有每个人身上闪烁着的运动精神。即使是在压缩装备“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似乎对它仍然知之甚少。跑者的运动精神,可能除了赛道上的坚持不懈,还包括对于跑步知识、装备原理探索上的孜孜不倦。今天,跟大家“老生常谈”,再次聊聊压缩装备方面的“前因后果”。
压缩衣的起源—— 跑者都有“病”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很多跑者对于压缩装备的功效深信不疑。”美国梅西大学运动科学博士阿里介绍说,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压缩装备在各种运动场景下的表现。
在当前的跑步装备市场上,各大品牌纷纷在宣传中声称自己的压缩产品可以促进肌肉供氧,减少乳酸堆积,防止抽筋,减缓疲劳……总之,好处繁多,就是要增强你的运动表现。不过,细细探究,这些优点真的有广告中所说的那么神奇吗?
追根溯源,其实压缩类产品最初应用在医疗器械中,它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治疗深层血管的血栓症状等问题。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医生们发现医疗压缩产品的功效对于长期卧床、缺乏运动的病患益处不少。再之后,人们才开始把压缩装备运用于体育领域。
从运动压缩装备的起源来看,“药不能停”用来形容跑步爱好者对于压缩产品的依恋还是蛮贴切的。
看看专家怎么说——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曾经,在国际运动医学季刊上,一个法国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他们关于压缩装备与运动表现的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考察了14名中等水平专业运动员的运动表现。研究员的点有两方面:一是在高强度奔跑时,压缩装备是否可以让运动员跑更长时间;二是压缩装备是否提高了腿部肌肉的携氧量。
运动员在研究员的指示下,运动员分为两组,一组穿着压缩装备,另一组穿着没有压缩功效的普通装备,依次完成以下5个步骤:
1、跑前有15分钟静态的准备时间,目的在于测量肌肉含氧量;
2、在中等强度下跑步半小时;
3、休息15分钟,第二次测量肌肉含氧量;
4、以乳酸门槛的强度跑到力竭,记录运动成绩;
5、最后休息30分钟进行恢复,第三次测量肌肉含氧量。
五个步骤进行下来,结果显示,在运动成绩方面,穿着压缩袜的运动员并没有表现得更好,甚至没穿压缩袜的那组选手的成绩反而比另一组要略微优异;在肌肉携氧量方面,无论是在跑步之前还是跑步之后,穿着压缩袜的运动员的肌肉携氧量确实比另一组没穿压缩装备的选手要高,但这并没有让他们在当时立刻获得更好的成绩。
运动员跑步之前,腿部肌肉的携氧量平均值是6.4%,在第一阶段半小时中等强度跑步之后,穿着压缩袜的那组选手这个数值变为7.4%。在第二阶段高强度跑步结束,休息30分钟之后,穿着压缩袜的选手腿部肌肉携氧量升高至10.7%,而另一组选手的肌肉携氧量没有显著变化。
尽管两组运动员的这个指标差异并没有影响他们在实验环境下的最终运动表现,但由于腿部的供氧对于肌肉组织在运动之后从乳酸堆积中恢复出来有促进作用,研究员推测——穿着压缩袜的运动员在赛后恢复会相对另一组不穿压缩装备的选手有一定的优势。
曾经的美国10000米记录保持者,第一位打破万米27分钟大关的美国运动员克里斯索林科斯就十分中意压缩装备。“穿着压缩装备能让我更快地从训练中恢复,”克里斯说,“我在比赛中和高强度训练中都习惯使用压缩袜,它们让我跑得更快!”虽然这也可能是心理作用,但克里斯并不在乎那些研究者怎么说,傲娇地认为:“只要自己习惯就好。”
“如果运动员喜欢穿压缩装备,并且确实从中受益了,无论这种好处来自装备本身还是心理作用,那就没有理由不让他们继续享受高科技装备带来的好处。”前文提到的美国运动科学博士阿里也如是总结道。
曾经听一位跑圈老司机说,他的梦想是赛道上不再是满满要溢出的CS腿套,而是各种品牌腿套或者装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知道他的愿望何时能够实现,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日子,跑者的眼界打开、科学长远地跑步、可选跑步品牌逐渐增多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心知肚明,作为大众跑者的我们会“自欺欺人”地觉得,就算是心理作用也是作用,不用白不用。即使不奢望专业的运动表现,压缩装备也是能够为我们做到基本的运动防护,例如长距离跑步吸湿透气,预防汗水浸泡导致的脚步水泡、越野时防止树枝刮伤皮肤等等,都是非常切实有效的防护体验。退一万步讲,颜色靓丽、材质多样的压缩腿套或压缩袜绝对称得上你跑步扮靓的利器,穿戴上它们,人为营造的仪式感让我们跑起来自信百倍,何乐而不为呢?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