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药常被神化,抑或魔化。所谓神化,即声称服用后立竿见影,出现一个活脱脱、亭亭玉立的瘦身形象,很能満足减肥者的奢望。此常见于一些不负责的广告之中,使人趋之若鹜,乐此不疲。魔化则谈减肥药而色变,街头巷尾流传及报端网站间充塞诸多因服用减肥药引起厌食,进而极度消瘦之例,以及诸多严重不良反应,更有甚者导致死亡。于是,众多减肥者在神魔之间举步维艰。
减肥药是天使抑或妖魔?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须确切认识和定位减肥药在减肥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还需了解不同种类的药物各自的适用范围及不良反应,这样,才能在应用时得心应手,取其长处,避其短处。
减肥药的应用原则
1. 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是减肥之“根”,而药物应用则是在有效执行上述治疗基础上,未获得满意疗效的情况下方可使用。
2. 药物的作用是阶段性和辅助性的,不宜长期应用。在应用期间,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在逐步取得疗效,并重建和巩固科学生活方式后,撤药才不致引起反弹。药物的介入时机、适宜人群、持续长短及撤退时机很有讲究。
3. 按作用机制,减肥药可分以下几类:食欲抑制剂、消化吸收阻断剂、脂肪合成阻碍剂、代谢兴奋剂、脂肪细胞增殖抑制剂和胰岛素分泌抑制剂等。
中枢神经系统性食欲抑制剂应用历史最为持久,主要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摄食中枢,使食欲下降,从而达到节食目的。此类药物主要有芬氟拉明和西布曲明。前者作用显著,但副作用较大,可引起心悸、血压升高、头晕、出汗、口干等,个别应用者还会出现肺动脉高压及心瓣膜返流。西布曲明是近几年新开发的中枢性食欲抑制剂,兼有一定的促进能量消耗功能,减肥效果肯定,但也有一些副作用,如有一定的升高血压、急躁、失眠、心率加快和消化道反应等。这两类药物在应用上宜短期(不超过3个月)、小剂量,并对其副作用进行必要的监测。
应对措施:如果主动进行科学节食,节食所减少的进食量达到或接近厌食所减少的进食量,则可达到同样的减肥效果,而且可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至于消化道脂肪酶抑制剂,有明显的脂肪吸收抑制作用,约可减少30%摄入脂肪的吸收,使之从粪便中排出。此药适用于饮食结构中脂肪含量较多(喜好摄入油脂)者,使其“油脂穿肠过,美食口中留”,该药对碳水化合物进食过多引起的肥胖无效。由于此药几乎不被肠道吸收,故无全身不良反应。但局部不良反应有轻度脂肪泻,严重者有肛周滴油现象,易沾染内裤。
应对措施:如能主动减少脂肪摄入量(如少摄入30%脂肪),不仅可避免上述尴尬,而且同样可取得疗效。
4.由于减肥药有诸多不良反应,故对不良作用及疗效的监测十分重要。减肥是一种严肃的医学行为,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和监视下进行。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